幾年前,我與以為創業者聊天的時候,在聊到選品邏輯時,有過一段印象很深的對話
幾年前,我與以為創業者聊天的時候,在聊到選品邏輯時,有過一段印象很深的對話:
“為什么選擇做炒飯,而不是酸菜魚、串串這些火爆的品類?”
“炒飯火了千年了,現在還是人們的主食,酸菜魚才火了幾年?”他反問到。
4年過去了,這位創業者,把一份炒飯一年賣出了3個億。
包子、餃子、饅頭、米飯、肉夾饃……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卻又最不可或缺的主食,如今,已經成為各大品牌追逐或者升級的重點。
忽然頓悟:那些看似平凡的品類往往蘊含著奇跡。
“主食”背后究竟有多賺錢?
小小的不起眼的主食?真的有那么賺錢嗎?
這從媒體端其實就能發現端倪。“朝陽大媽賣煎餅月入三萬”、“黃渤點贊賣饅頭大叔”、“宇宙中心五道口棗糕造福傳說”……諸如這樣的草根逆襲的報道還有很多。
上面提到的五道口棗糕,我曾經去了解過他的賺錢路徑。
這家單店每天出貨量在800斤左右,最巔峰時期,日出貨量保持在1600斤以上。以前每日流水在12000元左右,一年的流水在400萬以上,現在一年的流水,稍有下滑,也得270萬。
我們再看一些其它主食品牌。
甘其食,它最早在杭州其實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包子品牌。2009年至2011年,甘其食在杭州地區將門店擴張到了20余家,同時在上海也開設了10余家門店。短短幾年時間,甘其食從一家“小作坊”發展到在國內長三角地區已有近500家包子店。
”西少爺肉夾饃“2014年開業的第一家門店,起初只是一個10平米的小木棚。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,西少爺共賣出855萬個肉夾饃,截至目前15家直營門店全部實現盈利,平均坪效6800元,據業內人士估算,這一數據是麥當勞、肯德基平均坪效的2-3倍。
如今店鋪超過2000家、成為長三角地區包子行業龍頭的巴比饅頭,起初也只是一家小店鋪。創始人在單店初步實現盈利后,就立刻改變經營模式,以工廠+連鎖經營的方式,迅速擴張。
甚至,隨便拎出一個主食品類——包子,背后就蘊藏著巨大的潛力:
西安連鎖品牌小六湯包掛牌新三板成為第三家登上新三板的“包子股”;甘其食的首家海外店Tom's BaoBao開在哈佛大學附近,緊鄰美國知名漢堡品牌Shake Shack;老字號狗不理上天貓店一個月銷售270萬;東阿阿膠出了款驢肉包子;慶豐包子走上一帶一路把包子店開到了哈薩克斯坦,正式開啟國際化進程……
主食其實也能賣出高價
當然,大部分人可能會問,光看到別人賺錢了,究竟怎么賺到的?
是啊,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,一個饅頭撐死了賣1塊錢,米飯更像是白搭的產品,怎么就能賣出上市公司?
其實,很簡單,你一個饅頭賣一塊錢,人家可能賣5塊錢。
這并不是誑語。
大家現在到西貝莜面村去吃飯,可以發現,菜越來越少了,但主食卻越來越多了。增加主食可以增加毛利,一個西貝的黃饃饃成本大約8毛錢,售價雖然高達5元,幾乎每桌必點,很多顧客還要打包一大包回家。西貝花了30萬,請黃饃饃的黃老漢代言,短短的不到半年,就賣出了100萬個黃饃饃,一下就賺翻了!
這背后的邏輯,是通過品牌升級帶來的差異化溢價。做主食生意,首先要擺脫低價競爭的思維,做來做去,還是和周圍幾個攤點的生意做成一個樣子,那就沒必要了。
以產品體驗為根本,桃園眷村就打破了主食生意的定勢思維。從油條、肉夾饃這些最普通的食物本身,到菜名設定,都追求返璞歸真。去掉那些華而不實的部分,保留最原汁原味的味覺體驗,同時在口味上改良賦新。
那體驗做出來了,價格上去了,消費者買不買賬呢?
說白了,要提高的不僅僅是價格,而是支撐價格的一整套面向消費者的體系。提高價格是最終目的,最應該提升的是價格以外的東西。
比如產品品質,裝修和衛生,服務意識等等,只有支撐的基礎提高了,價格才能提高,否則,提高價格就是把消費者趕走。
而且,在我看來,漲價并不是趕走顧客,只是趕走低消費群體的顧客,而留下的恰恰是目標顧客群體。也就是只做一部分人的生意。
1塊包子有人吃,5塊錢的包子也有人吃,因為有些人就是更注重質量,更追求品質,而不是價格。
我之前就吃過一家很貴的包子店,單個價格都在4塊以上,大部分是5-6塊,吃個早餐15塊左右。而他隔壁的包子都是1塊-2塊之間。貴的包子店依然活得很好,光外賣每個月就有1200多單。
如果你仔細總結,會發現有幾個做得比較好的地方:
1、味道比別家好。
2、有別家吃不到的包子,比如粉絲扇貝包。
3、包子個頭大,別家可能需要四個才能吃飽,他家兩個飽。
4、包裝明顯上一個檔次,別家只是一個袋子裝著包子,他家的包子里層包的是特殊設計的紙袋,吃起來很方便。
這就是升級,就是差異化。
團餐可以做主食加工廚坊
主食在團餐里面的“地位”,其實更低,基本上就是賠本賣吆喝。
那主食生意能不能在團餐中放大呢?我認為,一定可以,拋開福利性質不談,大部分食堂承包企業服務的客群,恰恰是需要品質的個體。
行業最近都在關注社區食堂。再仔細觀察,在社區食堂內,都會有單獨的店中店,叫做主食廚房。這種店與一般小餐飲也有本質區別,它不提供堂食,經營種類單一,聚焦的是家庭生活的剛需產品。具體表現形態上來說,多為饅頭、面條、發糕這樣的主食加工作坊店面。
其主要功能是為家庭廚房提供"補充",消費者在這里購買主食后,回家炒個菜,燒個湯,一頓飯就算解決了,所以非常受歡迎。
所以,在食堂場景內,我認為,完全可以單獨開發這種類型的主食廚坊。
更為重要的是,這種主食廚房已經在超市、生鮮市場中獲得成功,北京家樂福的主食廚房,甚至成為了其邁向餐飲市場的主打場景。
當然,如果要開辟這樣的新式場景,我認為,一定要從標準化方面入手,擺脫以往純靠手工加工的模式。
所以,像各大主食品牌,從采購、加工、品控、物流方面都在重金投入做標準化,這代表了一種效率。
一個包子品牌的效率和標準化濃縮到一個“客戶12秒”的原則中,任何交易都要在12秒內完成。
消費者心理學認為人群的聚集促成購買,因為人們用雙腿為暢銷品站臺。因此,很多人排隊只會增加銷量,但是因為一些商家雖然生意很好,但是無奈交易速度太慢,客戶體驗太差。而這個品牌通過各個環節的配合,就沒有這種問題。